中國歷史上,名將輩出,安邦定國,守土開疆。唐朝玄宗皇帝為祭祀歷代名將而設武廟,唐朝及之前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十人分坐左右。
左列:秦武安君白起、漢淮陰侯韓信、蜀丞相諸葛亮、唐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、司空英國公李勣。
右列:漢太子少傅張良、齊大司馬田穰苴、吳將軍孫武、魏西河守吳起、燕昌國君樂毅。
到宋徽宗宣和五年(1123年),對武廟的祭祀名單有所調整,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。在這武廟七十二將中,魏蜀吳三國中又有誰入選呢?
一、魏國
張遼
張遼在其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,攻無不克,守無不固,巔峰是合肥之戰。曹操赤壁大敗后,派張遼、李典、樂進率七千余人駐合肥。后孫權率兵十萬圍困合肥。在曹軍無法救援的情況下,張遼血性激發,率八百精銳,于破曉時沖殺吳陣,戰至日中乃休,使吳軍遭受重創。“遼披甲持戟,先登陷陳,殺數十人,斬二將。”。孫權的軍隊“皆披靡,無敢當者”。此戰張遼八百破十萬,威震逍遙津。曹操贊其:“此亦古之召虎也。”
鄧艾
鄧艾多年防備蜀漢姜維,是三國后期難得的文武雙全的將才。他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始終掌握主動權,尤其偷渡陰平一戰最為精彩。公元263年鄧艾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,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,蜀漢滅亡。后因遭到鐘會的污蔑,鄧艾被司馬昭猜忌而殺害。
二、蜀國
諸葛亮
關于諸葛亮進“武廟十哲”后世一直存有爭議,認為《三國演義》把諸葛亮捧的太高,正史中諸葛亮甚至還不如法正等等。但是若要是真正認真研究諸葛亮,就會發現諸葛亮在正史中實乃蜀漢國柱,不只是一個捋胡子搖頭晃腦的軍師。唐、宋兩朝把諸葛亮排進“武廟十哲”,與白起、韓信、孫武等并肩,是有原因的。
關羽
關羽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,劉備得益州后關羽鎮守荊州。建安二十四年,關羽圍襄樊,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,關羽擒獲于禁,斬殺龐德,威震華夏,曹操都想遷都以避其鋒芒。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,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,關羽腹背受敵,兵敗被殺。陳壽:關羽、張飛皆稱萬人之敵,為世虎臣。
張飛
劉備長坂坡敗退時,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后,據水斷橋,曹軍沒人敢逼近;與諸葛亮、趙云掃蕩西川時,于江州義釋嚴顏;漢中之戰時又擊敗張郃,對蜀漢貢獻極大,官至車騎將軍,封西鄉侯。劉曄:“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,關羽、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。”《三國演義》中,只有張飛敢于屢次挑釁呂布,并指著呂布鼻子大罵“三姓家奴”。
吳國
周瑜
周瑜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,孫策遇刺身亡后,周瑜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。建安十三年 ,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,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,由此奠定了“三分天下”的基礎。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,年僅36歲。正史中周瑜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,孫權稱贊周瑜有“王佐之資"。
呂蒙
孫權掌權后,呂蒙漸受重用,破黃祖,圍曹仁,破朱光,拜為廬江太守。后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,并于濡須數御魏軍,以功拜為虎威將軍。魯肅去世后,代守陸口,用計襲取荊州,擊敗蜀漢名將關羽,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,拜南郡太守。不久后因病去世,享年四十二歲。
陸遜
建安八年,入孫權幕府。建安二十四年,陸遜參與襲取荊州。章武二年,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,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大軍,一戰成名。黃武七年,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。黃龍元年,孫權稱帝后,以陸遜為上大將軍、輔佐太子孫登。去世時六十三歲,追謚昭侯。
陸抗
陸遜次子,鳳凰元年,擊退晉將羊祜進攻,并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。后拜大司馬、荊州牧,終年49歲。與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,并稱“遜抗 ”,被譽為吳國最后的名將。陳壽:抗貞亮籌干,咸有父風,奕世載美,具體而微,可謂克構者哉!
中國歷史的“武廟七十二將”中,魏蜀吳三國,魏有張遼、鄧艾兩席,蜀有諸葛亮、關羽、張飛三席,吳有周瑜、陸遜、呂蒙、陸抗四席。大家覺得,魏蜀吳三國的武將中,還有誰有資格排進“武廟七十二將”呢?